台中市萬和宮是文化城最悠久的古剎,三百餘年來威靈顯赫;也是國定第三級古蹟,是國家的文化瑰寶。
    萬和宮奉祀湄洲天上聖母(俗稱媽祖),一般尊稱「老大媽」。相傳聖母神像,係張國於清康熙廿三年(西元1684年),由聖地湄洲,恭請護船來台,墾拓南屯。
    「老大媽」安置南屯,起初僅建小祠祭祀,各方信眾祈禱膜拜,經常顯見聖蹟,地方倡議建廟,由居住南屯一帶的張、廖、簡、江、劉、黃、何、賴、楊、戴、陳、林等十二大姓氏集資擴建,雍正四年(西元一七二六年)九月廿日,大廟建竣,定名為萬和宮。「萬和」寓意,希望藉由祭拜媽祖,保佑不同族群,能夠「萬眾一心、和睦相處」,共謀地方發展。
    本宮建成,信眾日增,祈願膜拜,媽祖屢顯靈驗,聖恩廣庇四方,迄今香火鼎盛。萬和宮早已成為鄉里人心靈所寄託,更是中部地區信仰中心。
    萬和宮處處洋溢著漳泉地區傳統建築風格,為早期漳泉汀嘉潮惠六府人士開發台中盆地,做了最好見證。建築精細巧思,巍峨秀麗,也藴含了濃厚的歷史人文氣息,值得細心品味,進而緬懷先民來台開墾的足跡。
    早期萬和宮因欠缺專責管理單位,廟埕被侵佔,民國五十年間,經當時南屯區長林劉連炳、市議員林錫三、地方士紳廖朝樹及里長陳舜仁等籌組,完成「財團法人台中市萬和宮」登記手續,廟務推動步上正軌。
    回顧本宮興建重大記事,清道光元年(西元一八二一年)因震災損毀,廟殿修復;清光緒十二年(西元一八八六年)及日據大正二年(西元一九一三年)重新粉刷;昭和七年(西元一九三二年)宮廟正殿柱子改為水泥柱;復於民國五十二年重修內外殿,廟宇煥然一新。
    本宮原左右廂房與本殿不對稱,影響廟貌整體觀瞻,經第十一屆第十八次董監事聯席會議通過,委託建廟專家林煥廷先生設計,改建為五門院殿宇,顯示五福臨門之意,民國八十三年開工,至八十七年四月十五日大功告成,總工程費四千一百餘萬元。
    民國七十四年,萬和宮經內政部評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,民國八十八年,政府撥款四千餘萬元辦理古蹟修復工程,九十年底竣工,並於九十一年十月廿九日舉行「三級古蹟工程竣工啟用及天上聖母等眾神尊入火安座大典」,盛況空前。
    萬和宮為推展地方文化工作,仍由第十屆董監事發起興建文化大樓,由於地方各界人士善信大德踴躍解囊襄助,組成興建委員會,於民國八十年二月五日,由董事長林劉連炳主持動土大典,儀式莊嚴隆重,民國八十二年六月落成啟用。
    萬和文化大樓的地下室為餐廳;一樓為辦公室、二樓為會議廳、三樓為圖書館、四樓為文物館、五樓為麻芛文化館。大樓面向萬和宮廟埕,背臨犁頭店溪畔,高聳矗立,外貌雄偉壯麗,環境幽雅,五樓頂上增建一樓作為「眺望樓」,可以西望大肚山嵐美景,東眺台中市區,南屯舊街風貌盡收眼底,頗具詩情畫意。
    萬和文化大樓五樓的「麻芛文化館」,是萬和文教基金會接受文建會指導,在民國九十三年十月廿四日設立。這是台中市第一座民間地方文化館,展示內容包括:南屯區的歷史軌跡、黃麻輝煌史、珍品典藏、麻芛文化在南屯,以及創意藝廊等五大區域。定位為地方歷史暨常民文化館。「麻芛文化館」每逢農曆初一及十五 ,以及周休假日開放參觀,由導覽志工隊派員解說服務。
    萬和宮為鄉土文化的保存與傳承,不遺餘力,特別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十六日,成立財團法人萬和文教基金會,由萬和宮董事長林劉連炳出任基金會第一屆董事長,矢志成為鄉土文化保存的後盾。
    萬和宮與萬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蕭清杰,民國九十年上任後,承襲歷任董事長林友仁、林劉連炳遺志,並且在歷屆董事、監事支持下,矢志為地方文化傳承盡力,這些年來已出版數本叢書,其中「萬和宮志」的編纂,是台中市宗教界的創舉,對地方文化傳承,及激發信眾重視文化資產,尤具深遠意義。
    萬和宮也很重視公益慈善活動,從民國六十六年開始,每年分兩季頒發信徒子女品學兼優獎學金,當年有七十五人獲獎,總計三萬一千餘元,隨著信眾日增及激勵,得獎人數逐年增加,至今每年度頒發獎學金多達七、八百萬元,受益青年學子數以萬計,成長驚人。
    歷史悠久、香火鼎盛的萬和宮,至今仍保有全國僅有、已經傳承將近兩百年的字姓戲重要民俗廟會活動。
    字姓戲是演給媽祖看的。相傳,清道光四年(西元一八二四年),萬和宮「老二媽」於旱溪媽祖遊庄至南屯時,例行接駕,並相隨遶境南屯老街至田心仔。遶境完畢,「老二媽」神轎回返,竟然重如萬鈞,無法抬入廟内,眾信徒不知所措,擲筶得示,以演「字姓戲」娛神,代替遶境,每年自農曆三月廿一日起,由各字姓舉行三獻禮,並演梨園戲,請媽祖觀賞,始獲首肯,神轎才順利入廟。
    南屯子民信守對媽祖重諾,隔年,即道光五年(西元一八二五年)農曆三月廿一日起開演字姓戲。首日為漳洲戲,22日廣東戲(即潮州、嘉應州、惠州等),24日泉洲戲,25日汀洲戲,接著就是各姓氏的字姓戲、謝神戲與兵仔戲,持續一、兩個月,迄今歷代不斷,已成為地方重要傳統民俗活動。 由於本地信眾增加,早期的十二字姓,已增至廿八字姓。
    為方便信徒迎請祭拜,萬和宮特別在嘉慶八年(西元一八0三年)十一月,增塑「老二媽」神像一尊。相傳神像完竣,正舉行開光點眼儀式,適有西屯大魚池一名廖姓少女突然去世,其魂魄飛往萬和宮,與一名賣針線化妝品的「什細古 」(販賣針線女紅商人)相遇,請託 「什細古 」帶話轉告她父母不要傷心,並交待門前桂花樹下埋有龍銀二元,可取出使用。她母親趕至萬和宮探尋,見「老二媽」神像眼中墜下一顆淚珠,遺留於臉頰,知道她愛女已羽化而去。
    此一膾炙人口的傳聞,被列為犁頭店媽祖神蹟之一,也與西屯大魚池結下不解之緣,自嘉慶年代以來,西屯廖姓人氏乃稱萬和宮「老二媽」為「老姑婆」,並且三年一次恭迎「老二媽」回娘家大魚池敬拜,成為當地習俗之一。